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
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
——《毛选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教员对大众化的阐述是非常精辟。
大众化的核心其实就是教员提过的另一个核心思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一来一去之间,与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系。文艺工作的核心在于服务于统一战线的建立,统一战线军民一天是最终目的,文艺工作就是手段,手段服务于目的就是战略思维。
想要与人民建立交流,首先要了解人民群众的语言、喜好,然后以此进行文艺创造加工再回到群众中去,在文艺创造加工上加入群众易于理解的道理,以此用群众语言、群众道理来改造群众,这既是一次有效的宣传循环。脱离群众的语言就是无效的宣传,就是彻头彻尾的自嗨。
反观当下的电影市场,商业片为什么比“文艺片”卖座,因为商业片的重心在于研究社会热点,研究观众的喜好,他运用的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思考路径,而文艺片更倾向于自我表达。
在品牌创意上为什么反复强调广告语要说人话?人话的核心就是大众化,是强调了有效沟通的规模化。只有人话才能与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交流,这正是那些“专业话、专家话”所局限的地方。
人话就是口语,口语就是大众化,不是所有人都看过书,但是所有人都一定说过话。广告宗师奥格威也曾说过类似的话“用他们的语言与他们沟通,就是他们每天用的,每天想的语言”。
其实广告传播的核心就是要学会“因材施播”,所有广告内容的创意都必须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创作,这叫就叫因材,脱离这个创作本质,广告传播就是无效的,俗称广告浪费。
#未来如何营销咨询#战略定位#品牌策划#战略定位#品牌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