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著名诗人拜伦曾看到一个沿街乞讨的盲人,身边挂着的一个牌子上写道:“自幼失明,沿街乞讨。”用来乞讨的破盒子里空空如也。于是,拜伦将牌子上的字改成了:“春天来了,可是我却看不见。”路人一时间纷纷解囊。语言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也可以使人脸红,引人微笑,催人泪下,让人行动。
这个故事是告诉我们,不同话语不同力量。对相同现象使用不同的话语表达就能实现截然不同的结果!
这里再插一个小故事:莫泊桑在开始学习写作时从前辈福楼拜口中得到了启发:
走出家门,到巴黎街头,随意挑选一位马车夫进行观察。或许他看上去与其他马车夫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你必须不断观察,直到在你的描述中,他变得独一无二,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马车夫都不同为止。
各位这个小故事是不是与上一个故事有些许联系呢?福楼拜教给莫泊桑的方法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洞察视角,其实也是教给他一种话语方法,因为最终他需要把它写下来,并且与其他人不一样。
其实所谓天才就是一种异于常人的视角罢了。
因为他异于常人所以他必然与绝大多数人不同,于是他便会被绝大多数人定义为天才或异类。
这个逻辑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少数服从多数”,凤凰在鸡窝里就必须是四不像!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就能理解天才注定是孤独的。而这个孤独也是相对的,之所以孤独因为在天才的身边很难遇到像他一样的异类,于是便相对孤独了。之所以说是相对孤独,因为天才本身是否感受到孤独,那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后来有一位广告大师把这个方法运用到了广告文案上,并且总结出了一句浓缩的理论话语“挖掘产品与生俱来的戏剧性”。
他坚信每一个产品一定有其存在的戏剧性,你就去寻找直到找到为止。这还是一个哲学思想,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同质化,也就是绝对一样的产品,绝无可能存在。于是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那能否获得世俗市场的成功依赖于什么呢?
依赖于3点:1:对自己的认识。2:对世俗社会的认识。3:把自己的优势与世俗社会紧密的联系起来。
对自己的认识是发现自己不学而能的天赋,对世俗社会的认识是找到社会某一个深刻的痛点,把自己的优势与世俗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这就是把自己的天赋才华转化为世俗社会的商品,然后通过交换换得利润与”成功“。
回到乞讨故事,我们说前者“自幼失明,沿街乞讨”的话语目的明确,在于告大家之“实情”,想要大家同情捐款,但他忘记了一点,当他说出所谓实情的时候人们就会在心里权衡和判断所谓“实情”,这是不是“实情”的系列问题就产生了。于是乎沟通成本就上升了。
你给出赤裸裸的理性,就会换到赤裸裸的理性。殊不知思考权衡就是最大的成本,等他权衡好了早已错过了。
而后者”春天来了,而我却看不见“的话语是让人心生同情,是利用话语撩拨人心,让人感性让人释放情绪。说到底就是更感性而感性带来的就是冲动,也就是决策速度更快。一旦敲开人心之门,任何理由都是推他进门。所以营销本质上就是发挥感性作用,不要理性要感性。含蓄的直接,直接的含蓄,是含蓄和直接的统一。写到这又想到了那句火遍全网的”甜过初恋!“
对于传播而言,重要的并不是想方设法的打破消费者的心理防线,而是绕开他们的心理防线,不去战就没有损耗!#未来如何战略营销咨询#未来如何#营销咨询#品牌策划